当前位置: 艺术头条 艺术评论

“科技+文化”新意频出

2024-11-18 18:07:00作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量:5791

 近年来,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从河南卫视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火爆一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考古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引发热议,再到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从地球出发》《2060》等科技类综艺节目新意频出,科技与文化碰撞出夺目光彩,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愉悦,让文艺插上了“向未来”的灵动翅膀。

  助推文艺发展

  电视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科技进步让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走进千家万户。“原创+文化+科技”也一直是文艺节目创作的大方向。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数字化和文艺工作者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数字化时代里提前做准备。”

  纵观近年来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节目,从形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科技是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不少节目采用了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比如每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晚会普遍采用巨大的曲面LED屏以及5G+4K/8K高清转播技术等,注重从视觉上为观众提供高清晰度、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让观众如临其境,沉醉其中。再如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一目了然,这种手法在纪录片和文艺节目中大量运用。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源泉”。比如《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定位“青春大脑”,《智造将来》打造“暖科技”,《我是未来》《机智过人》《加油,向未来》等节目的内容涉及机器人、生活科普、科学实验等,让“引力波”“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语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游戏、实验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科技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在这些节目中,科技全流程参与创作、生产和传播,走上了文艺节目的舞台。比如虚拟人广泛出现在各大晚会和许多节目中,甚至诞生了首档原创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这档节目中,各种虚拟动漫人物轮番登场,把“未来”拉到当下,梦幻般的舞台背景、取材自传统文化的服装道具,非常吸引年轻人眼球。江苏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令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惊喜。

  激活传统文化

  如何让传统文化以符合现代审美的形态“活”起来,“动”起来?如何开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并与当下观众产生精神链接?这是传统文化题材电视节目面临的两大难点,需要创作者转变叙事语态,用贴近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视听语言来讲故事。放眼近年来备受称道的传统文化题材节目,都能够在这两方面巧妙破题。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中的《唐宫夜宴》,采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画意为背景,以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进行穿插,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节目《齐天乐》利用XR技术,将许多有关民乐的历史人物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让观众置身星空之下、山水之中和敦煌石窟之内,获得震撼心灵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这些节目的成功,说明科技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科技力量的助推,“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节目不能自动拥有市场空间,更无法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开拓崭新领域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当下,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老土旧”的节目模式终将被淘汰,一批理念新、形式新、技术新的节目必将成为主流。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科技与文化已在一些节目中水乳交融,科技对文艺节目而言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比如有的节目加强VR/AR技术运用,观众佩戴AR眼镜,就可以在真实的3D空间中与虚拟对象互动交流,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同时,科技形象如虚拟人,也将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更具人情味,带有更多人文关怀。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将倒逼创作者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推动电视科技进步。文艺节目的创作要实现艺术品质的飞跃,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正是科技进步推动了节目创意从天马行空到落地实现。比如湖南卫视首位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就是技术团队通过采集数百位女性的形象,由30多位数字艺术家和工程师打造的。

  科技推动文艺创新,引领文艺潮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导演吕逸涛曾对媒体表示,新媒介、新技术不仅带来了节目制播方式的变革,而且将成为节目内容和形态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创意灵感,推动文艺作品创新发展。毋庸讳言,当下有些节目还存在过于依靠科技而忽视内容创新,或者科技与节目本身未能有机融合的现象,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一些虚拟动漫形象也还未能真正体现中国美学风格,模仿借鉴痕迹较重。这些都需要创作者进一步把握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作者胡祥,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我要评论
请先登录
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全部评论(0)
相关阅读更多

正在热搜:艺术家艺术百科作品办展

  • 西汉长信宫灯在天津博物馆展出

      1月5日,在天津博物馆举行的“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上,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近400件(套)秦汉..
    2025-01-06 16:55:20
  • 第四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在青岛举办

    12月15日,第四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在青岛市城阳区开展,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题材和风格的300余幅工笔画..
    2024-12-16 15:11:37
  • 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举办

    12月14日,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此次集中展示了第四届圆明园文..
    2024-12-16 15:09:24
  • 齐白石画展在美国旧金山开幕

    12月12日,为纪念中国艺术家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不肯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美国旧金山..
    2024-12-16 15:07:16
  • 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开幕

    12月14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展览展出来自国内五家考古文..
    2024-12-16 15:04:10
  • 名家笔下的浓浓春意

    冯超然与吴湖帆合作作品 《春竹沁馆图》(请横屏观看)曾晓浒作品 《双栖》龚文桢作品 《春浓》寒汀花鸟作..
    2024-11-18 22:17:2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书画家频道”的所有作品,均为书画家频道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书画家频道”。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书画家频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书画家频道”,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联系电话:010-6^7;邮箱:zgshjpd@126.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书画家频道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图文/PRODUCT 更多
相关栏目:

艺术头条 文化产业 书画鉴赏 艺术市场 艺术人物 艺术评论 艺术课堂 行业拍卖 展览展示 非遗传人 收藏 电影电视艺术家大典 图说 视讯 行业报告 专题 出版著录 代表作品